水蛭发病的主要原因及病害防治技术?
来源:菲牛蛭养殖技术 发布时间:2019-09-26 21:28 点击:
水蛭发病的主要原因及病害防治技术
 
水蛭(蚂蝗)的生存能力与抗病能力相当强,只要按照科学的饲养方法去操作,在饲养过程中极少发生病害,但是如果饲养管理不当,也会造成水蛭(蚂蝗)疾病。引起水蛭(蚂蝗)发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密度过大 
  水蛭(蚂蝗)的养殖密度,一般和外界温度有关。温度低时,密度可适当大些;温度高时,密度可适当小些。而在实际养殖时,春季温度偏低,密度应该大些,而由于是放种期,又不可能太大。夏季温度偏高,养殖密度应当小二些,而由于水蛭(蚂蝗)大量繁殖,又显得养殖水体不足。如果放养密度高于正常密度3 倍以上,必然造成水蛭(蚂蝗)活动空间相对减小,再加上饵料不足或分配不均,排泄物过多,有可能发生互相残杀,或引起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0-O0y6vr   
(二)温度不稳定 
  温度不稳定是指气温过低或昼夜温差较大等,这样都会使水蛭(蚂蝗)的抗病能力下降,造成水蛭(蚂蝗)不适应或患病。寒冷时未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如在倒春寒季节受冻,就会引起水蛭(蚂蝗)发病或死亡;炎热时未采取降温防暑措施,如水温过高,太阳直接照射等,都会造成水蛭(蚂蝗)食欲减退,甚至死亡。 
(三)水质恶化 
  随着小水蛭逐渐长大,池中的排泄物不断增多,再加上残饵大量存积和气温的升高,或长期处在高温季节,如果不及时换水,池水就会腐败,严重时发黑发臭,有害病菌大量繁殖,极可能引发各种传染性疾病。
(四)营养不良 
 
  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一是养殖密度过大,饵料分配不均,使弱者更弱,而逐渐消瘦,体质下降,感染疾病或死亡;异是饵料营养配比不合理,长期饲喂单一饵料,造成营养不良,抵抗能力下降;三是投饵不遵循“四定”的原则,水蛭(蚂蝗)时饥时饱,有时吃了腐败变质的食物,也会造成发病或死亡。

 1、肠胃炎:由于吃了变质食物或难以消化的食物引起。患病水蛭(蚂蝗)食欲不振,懒于活动,肛门红肿。防治方法:
⑴用0.4%磺胺脒唑与饵料混匀后投喂。
⑵用0.2%土霉素拌料投喂。
 
    2、干枯病:因温度过高而引起,患病水蛭(蚂蝗)食欲不振,少活动或不活动,消瘦无力,可见身体干瘪,失水萎缩,全身发黑。防治方法:
⑴将病蛭放入1%的食盐水中浸洗,每日两次,每次10分钟。
⑵用酵母片或土霉素拌料投喂,增加含钙食物,提高抗病能力。
⑶加大水流量,使水温降低。
 3、白点病:由原生动物多于小瓜虫引起,患病水蛭(蚂蝗)体表有白点泡状物,小白斑块,运动不灵活,游动时身体不能平衡、厌食。防治方法:
⑴用2毫克/升硝酸汞浸洗患病水蛭(蚂蝗),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⑵定期用漂白粉消毒池水,一般每月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