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种苗]水蛭卵茧的人工繁殖孵化(二)?
来源:神农水蛭网 发布时间:2019-06-02 22:02 点击:
水蛭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每条水蛭都可产卵繁殖。产卵季节为47月份,在长江流域于3月下旬至4月产卵茧,卵茧产于泥土中。一般每条水蛭可产卵茧14个,每个卵茧内可孵出幼蛭1335条,多数为20条左右,每条种蛭个体一次可繁殖幼蛭6080条。在长江流域幼蛭于6月份大量出现。幼蛭生长迅速,在孵化后1个月内,体长平均增长20毫米以上,到910月份即长得与成体难以区分。水蛭卵茧的人工繁殖孵化(二)
 
水蛭卵茧的人工繁殖孵化(二)
二、水蛭卵茧的孵化
  1.收集卵茧
  由于每条种蛭产茧、产卵不同步,所以不能马上收集卵茧。第一次收卵茧时间为种蛭移入产卵茧床后20天左右,第二次收卵茧时间为种蛭移入产卵茧床后30天左右。收集卵茧操作要小心、仔细,不要损坏卵茧。用铁锹从产卵茧床底部逐一有序地把泥翻起,从泥中拣出卵茧,小心地放入容器中待孵化。
  2..水蛭卵茧室内人工孵化
  在专用的孵化室内,通过人工控制温度和湿度,创造最佳的孵化环境,同时避免天敌的侵袭,使水蛭的孵化率大大提高。孵化土准备。孵化土是水蛭卵茧人工孵化的关键材料,卵茧在进箱孵化前要准备好。但是孵化土准备工作也不要太早,土壤长时间的储存会发霉变质,一般在卵茧孵化前7天准备好即可。孵化土要经过消毒处理,不然卵茧孵化率很低。孵化土消毒处理工艺:将从稻田挖取的土壤经过蒸煮处理或用化学药品消毒晒干至发白用米筛筛选细粒储存待用。储存时袋口不要封闭。
孵化容器。塑料桶、塑料泡沫箱等都可作为孵化用具,清洗干净后在日光下晒干待用。
  卵茧入箱。卵茧入箱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选卵茧。将从产卵茧床土中取出的卵茧进行适当挑选,剔除破茧,再按照大小、老嫩分开进箱。二是排卵茧。孵化箱底部先铺一层孵化土,厚度为1.0~1.5厘米,然后将卵茧较尖的一端朝上整齐地摆放在孵化土上,摆放好后其上再盖一层1.5~2.0厘米厚的孵化土,孵化土上再盖一层保湿纯棉纱布或棉布等,以保持孵化土湿度在30%~40%。也有人提倡卵茧上不盖孵化土,勤洒水即可。为防止幼蛭逃跑,在孵化容器上加盖一层60目的尼龙筛绢网,最后用塑料薄膜包裹严实,以防止孵化器内的水分蒸发。一般经过25天左右即可孵出幼蛭。由于幼蛭孵出时间有早有晚,为了防止孵出的幼蛭逃跑,在塑料泡沫箱下面用塑料薄膜围设1个小池,池内蓄适量的水,并在水面放一些竹片或木棒等,供幼蛭爬到上面栖息。养殖规模小的单位也可用较大的水缸或其他盛水的容器代替塑料薄膜围成的水池。
  3.注意事项
  经常观察孵化土干燥程度。在孵化过程中,孵化土湿度要控制在 30%~40%,孵化室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80%,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卵茧的孵化。如果发现箱内孵化土含水量降低,可用喷雾器进行喷水,以达到所要求的孵化湿度。必要时可直接往棉布上面喷雾,但要防止喷洒过湿。
  注意孵化室的温度。室内自然温度应控制在20~23℃之间,室温过高要打开门或窗户通风,室温过低要紧闭门窗。不要随意搬迁孵化箱。搬迁不当会损坏卵茧,造成卵茧内的幼体窒息而死。
  水蛭的人工繁殖技术
  (1)繁殖池的建造:,根据多少亩量来投放,一般一亩投一千斤,池四周池壁设1~1.5米高,平台健在池中间,平台上口宽80厘米,一亩一千斤需要平台130米,一米可产下500个卵,一千斤比例是1000*30*2=60000卵,平台长度为5米一个,安130米去算,一亩需要26个,平台,平台要分开,分布均匀,这样水蛭产卵分布的比较均匀,水深20—40厘米,平台高出水面25--30厘米,平台面保持湿润。做平台的土应疏松沙质土壤,便于蚂蟥打洞,切忌用黄粘土,齐平台面应设溢水口,防止下雨水淹没平台造成繁殖失败。
  (2)种蛭的选择:用于作种繁殖和种玛蟥,体重20克左右,体质健壮,活泼好动,用手触之即迅速缩为一团。这样的蚂蟥怀卵量多,孵化率高, 种蚂蟥入池后要保持水质肥厚,要有充足的浮游生物和螺狮供其取食。
  (3)繁殖: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蚂蟥产卵茧的时间从5月初开始,持续到6 月中旬(随个体差异而不同),5月中旬为其繁殖高峰期。产卵茧期应保持安静, 避免在岸边走动震动,否则,正在产卵茧的蚂蟥会受惊而逃走,造成空茧。
        (4)孵化管理:蚂蟥产卵茧结束后,把卵挖出来人工孵化,种即可收取捕捉加工, 刚孵出的幼蛭体形很象成体,呈软木黄色,体背部的两侧各排列着7条紫灰色的细纵纹。 随着幼蛭的生长,纵纹间的色泽逐渐变化,形成5 条由两种斑纹相间组成的纵纹而变化成成体的色纹,即可投放幼嫩的蚌类和螺狮供幼蚂蟥取食,幼蚂蟥孵出后两,三天内主要靠卵黄维持生活,三天后即可采食。初孵出的幼蛭主要小螺狮的内脏, 随着幼体的长大吃螺狮的整个软体部分,幼蚂蟥生长迅速,半个月后,平均增长达15毫米以上,即可转入大池中饲养成成蚂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