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养殖池☞水质管理?
来源:水蛭养殖技术 发布时间:2019-08-02 20:56 点击:
(一)保持适当的水深,培养有益藻类
 
产量的高低应与养殖池底面积相关,水过深的池塘底层易缺氧,此时很少在池底,反而在池边,此时的放养密度取决于池边面积,这就出现池塘面积越小成功率越高的情况。高位养殖池的落底及土塘常见的黄腿虾,也与水较深(大于1.3米)有关,很多人担心水位浅,水温较高,养殖动物能否耐受得住,实际上水温的变化不像气温的变化剧烈,因而高温地区或高温季节更不宜水位过深,当然水位过浅水体不易稳定,也有不足,所以适当的水位才是必要的。如正常情况下,池塘面积3~5亩,水位应保持1.2~1.3米;面积6~10亩。水位应保持1.0~1.2米。
 
(二)保持稳定水环境,少换水、少排污
 
进水是传染源带入的最大途径,因而少排污、少换水,对防止传染意义重大,同时过量换水还容易造成不正常脱壳、应激、水变及营养物质的流失,部分高位池出现的肌肉白浊病就与换水量大有关。水产养殖动物能充分利用残饵、死亡藻类、有机碎屑等,少换水、少排污是完全可行的。需要换水时,进水应经过处理,每次换水量不要过大,正常不超过10厘米为宜,另外应集中某一时期连续补水,以免长期经常性补水,被传染的机会更大。除此,下雨前不宜补水或换水,否则虾蟹易脱壳,而下雨水质又易变化或不良,很容易发病。
 
(三)保持适当肥度,防止藻类过脏、老化
 
藻类有较强的净水能力,丰富的藻类即保持较高的肥度是净水基础。一般认为水蛭池养殖期透明度保持在10厘米左右更好。藻类丰富不仅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而且产氧能力强,同时硅藻类等为养殖动物提供良好的饵料。但是,要保证营养丰富或水质稳定,特别是不缺氧,以防止藻类大量死亡,产生“倒藻”现象。
水蛭养殖池☞水质管理
 
另外,养殖后期常见养殖池藻类多,有机颗粒(如粪便、有机碎屑)也多的现象,水体溶氧偏低,氨、亚硝酸等有害物质含量较高,易引起养殖对象生病及缺氧,是不良的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