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养殖技术大全资料之认识水蛭?
来源:日本医蛭养殖技术 发布时间:2019-12-14 20:07 点击:
     水蛭:属于环节动物蛭科。
水蛭养殖技术介绍
     水蛭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动物之一,在地球上存在至少有四千至五千万年的历史。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水蛭种类约有600余种,而分布在我国的大约有70余种,大部分从事水蛭养殖的种类及医床上应用的主要有三个品种;
    1:宽体金线蛭
    2:菲牛蛭
    3:日本医蛭
 宽体金线蛭体形较大,前端尖细,后端钝圆,仿锤形,一般长2—30厘米。宽0.45—4厘米。黑褐色、暗绿色或棕红色。腹部呈暗灰色,前后端有吸盘,具有吸附和运动的功能。

    水蛭没有真正的血管系统,由血体腔系统取代。雌雄同体,异体交配,每条水蛭都具备产茧的功能,繁殖能力强。
    水蛭靠皮肤呼吸,其皮肤中有很多毛细血管与水中的氧气进行气体交换;离开水面时(比如在运输过程中)其表皮腺细胞会分泌出大量的粘液于身体的表面,结合空气中游离的氧,再通过扩散到血体腔系统完成呼吸。
宽体金钱蛭:不吸血、无骨、耐高温、耐饥饿、脱皮、怕温差、喜欢群居在浅水区域中。

  二:水蛭的四大习性:  
1、生活习性 :
( 1)水蛭喜欢多边多角,池底池岸边相对比较坚硬的地方,因为这样的环境有利于水蛭吸盘的固着及休息。
  (2)、水草或藻类相对比较丰富的浅水区域,水的深浅一般保持在40--60公分之间,高温天气则依情况而定。
  (3)、温度是影响水蛭生长及活动的重要因素,当气温底于10℃时,蛭类开始进入到水边较松软的土壤中进入冬眠状态,潜入深度在15--25cm。当地温升到15℃时水蛭开始出土活动。
    12℃--10℃以下停止进食
    8℃--5℃以下入土冬眠
    18℃--20℃左右为最佳交配时间。
    22℃--25℃左右为最佳孵化时间
    25℃--35℃为最佳生长时间
(4)光:水蛭对光的反应比较敏感,天生具有避光的特性。在养殖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强光直接照射,并给予适当的暗光环境。
(5)土壤
土是水蛭越冬、繁殖不可缺少的重要场所。 越冬土,产茧土,孵化土;可取鱼塘的淤泥晒干后加入适量的菜籽壳,经过日晒夜露,冰霜雪冻后收集备用。
 所备用土壤要求:松散透气性好,有一定肥度,含水量在30%--40%之间;过低容易使水蛭卵茧失水;太高易板结成块,不利于透气和孵化。

 2.行为习性
水蛭喜欢爬行,钻土越冬,喜在荫凉处躲避高温,一旦受到外界干扰攻击马上卷缩成团,尤其喜欢在有水的墙上爬行,所以池边要做好防逃设施。有暴风雨时要保证墙角的干燥。
各龄水蛭的活动范围也不尽相同;
 幼苗的活动范围:5—8cm
二龄幼苗为:10—15cm
三龄为:15—25cm
青年蛭:1米左右
成年蛭:2米左右
注;水蛭大约十天脱皮一次为一龄。
要根据各龄水蛭的活动范围来决定池水的深浅食物的投喂。
   3、生理习性:
   水蛭是雌雄同体的软体动物,异体交配,每条水蛭都具备产茧功能,一般十天左右脱皮一次,六龄为水蛭青龄苗性成熟就具备了产卵的功能。交配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交配20天后就需要产卵,这时就需要在水池两边距离水面5cm--8cm处搭建有土平台以供水蛭产卵,春季产卵期大约在4月15日--5月15日。秋天无规律,靠观察。一般产茧时间为3--6天,产茧2--3个。每个卵茧大约有幼苗20—42个左右。
 如果在室外自然孵化需要1个月左右。
 如果用人工孵化,室内温度应保持25℃--28℃,时间为20天左右。
 卵茧内有乳白色像奶块状的液体,幼苗吃完后才能出茧。
 出茧时幼苗颜色为紫红色为宜。
4:生长习性:
   幼苗入水三天后开始进食。十天左右开始脱皮,脱皮一次为一龄。
  水蛭最佳生长期在3龄—9龄
  时间为7月—9月
  温度为25℃—35℃
  幼苗5cm--6cm长到成品蛭10克左右,只需要80天左右。
  1平方米水面大约喂养400--600条水蛭。一般情况下,一条青年蛭两至三天吸取一粒螺狮。
 以100平方米为例,每天大约投喂螺狮20公斤左右。
  三:养殖池的建造
工厂化养殖是改传统的大塘养殖为小池塘精养。并采用分阶段高密度饲养模式。
与传统的大塘养殖模式相比较,工厂化精养具有:占地少,幼苗成活率高,方便操作管理…等优点。能以最低的成本投入和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养殖池
1:选址:普通农田,房前屋后,老厂房荒地。
 要求:背风向阳,交通排灌方便,天然饵料丰富,周围没有农药,化肥及工业污染的地方。没有震动清净的地方更佳。
背风向阳:春秋季节,可增加光照时间,延长水蛭的生长周期,冬季能防风抗寒,方便安全越冬。
 排灌方便:要考虑到若干年内周边水位的变化,保证做到旱时有水,涝时不淹。
 天然饵料:螺狮、贝类、水中的浮游生物、水生软体昆虫、乳汁性水草。
交通:给产品和饵料的运输带来便利,节省时间,减少运输上的费用开支。
    2:建池:
    建池一般南北方向为宜,尽可能因地制宜,一般精养池宽3米,成品养殖池宽4米左右,长度不限。
    精养池,池形为凹形模式,中间深,两边建有平台,深度为80cm,分别为池边到平台深40cm,平台到池底深40cm,池的对角设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
成品池:深80cm,池底平状模式,所有池的池边用砖出线10cm左右,盖上胶布遮雨防逃。池与池之间留100cm左右的人行通道。建池时尽量挖下15--20cm再开始建造,以减少池内的压力。

   蓄水池(备水池,养水池):可根据实际养殖面积及需求量来决定。一般养殖面积在2000平方米左右的养殖厂应具备一个蓄水量 约400立方至600立方的备水池。
3脱碱:
    对新建好的水泥池,加水60cm,按每立方米水体一公斤的比例加入过磷酸钙浸泡3天左右,每天搅拌一次,三天后放掉旧水换上新水就可以投放种苗养殖。
如新建水泥池急需投种,可使用蕃薯或土豆类擦抹池壁,再涂上一层烂泥,用水浸泡一天即可脱碱。
对已饲养过的水泥池,第二年再利用其进行养殖时,最好把刚出窑的生石灰用水化开后进行全水泥池及墙壁泼洒消毒,浸泡2天后换上新水即可养殖。

 四:幼苗精养及分养管理
    幼苗引进后,先在家放置2--3天,等茧内幼苗出茧率达到80%后,再选一晴朗的天气,时间为早上8:30--9: 00左右或下午5:30--6:00左右,气温最好在20℃左右入水,此时的水温应跟幼蛭的体温相近。